山东省林业局冬枣、小枣、蜜桃、水杏在许多人眼里看来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产品,然而在滨州市,就是这些小产品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势产业,越来越多的农民靠它发家致富。该市特色林果产值已达到30亿元,农民年收入中有1000多元来自于此,特色林果业已扛起了滨州新农村建设的大旗。向特色林果产业倾斜近年来,该市坚持按照“建基地、抓龙头、兴产业”的基本发展思路,依托项目带动、鼓励、支持、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,初步形成了沾化冬枣、无棣金丝小枣、阳信鸭梨、惠民蜜桃、邹平水杏、滨城高酸苹果等“一县一品”、独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发展格局。
在特色林果种植业的发展过程中,政府转变角色,在资金、政策上加大向特色林果产业倾斜,利用财政补贴、专项资金等为农民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排忧解难。滨城区政府提出:发展特色林果产业,政府不能只坐在家中指挥,要走向田间抓发展。
他们深知,农民们不是没有想法,不是没有改变落后面貌的能力,而是缺少资金和技术。该区把发展高酸苹果栽植作为引导农民致富的重点项目,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为栽植农户无偿提供苗木、技术,在发展的前三年按每亩300元的标准给予种植户以补贴,并签定保护价收购合同等,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。冬枣是滨州市的又一特色林果。
由于冬枣在种植面积少,而市场的售价和销路又相当好,沾化县下洼镇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在县林业局的扶持下栽种了300亩冬枣。开始农民对这一做法不认同,县里为了鼓励农民栽种冬枣,出台了免费供苗、延长林地使用权50年不变等一系列政策。结果第一批种冬枣的农民都发了财,一亩冬枣年收入近万元,早先持怀疑态度的农民也纷纷种上了冬枣,冬枣已成了滨州的农业品牌。有了政府的支持,农民敢干了;思路开打了,农民会干了。
发展特色林果,滨州的农民已找到了真正适合他们的致富之路,特色林果逐步抗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大旗。现在,该市已建成了82万亩冬枣、46万亩金丝小枣、12万亩鸭梨、3万亩水杏、3.5万亩蜜桃、15万亩高酸苹果等独具特色的林果生产基地。
科技扬起发展风帆林果产品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后,林果产品市场竞争,归根到底是科技含量的竞争。滨州人意识到,要在竞争激烈的果品市场上抢占优势,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,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。为此,在抓好规模膨胀,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,始终把依靠科技,提质增效,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,生产无公害、绿色果品作为大事来抓。一是推广标准化生产。
制定了《滨州市无公害果品生产实施细则》,建成了1个万亩国家级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26个省、市级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,总面积达到23万亩。沾化县、无棣县和滨州公司生产的冬枣,阳信县生产的鸭梨,分别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;惠民县生产的蜜桃等3种果品,通过了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。二是搞好科技服务。林业部门围绕特色林果生产,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、绿色证书培训、科技示范现场会等系列活动,推广林果科学管理技术。
三是展开林果科研攻关。近几年来,市里每年都有多个林果科研项目立项,林果业共取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5项。像滨州裕华集团公司通过科研攻关,开发出了富硒冬枣、环磷酸腺苷冬枣、SOD冬枣、绿色冬枣等二十多个品种,售价也比普通冬枣长了几倍。
产品销售各显神通有了好品种,卖给谁,怎么卖?起初,农民们心里没底。于是,各级政府又提出让农民走出去,开阔眼界找市场,发展农民经纪人,为果农和商家牵线搭桥。如今,滨州各县区不仅特色林果种植业蓬勃发展,产品销售也是各显神通。
“中国冬枣之乡”沾化县,政府每年组织“千名枣妹下江南,万名妇女闯市场”活动,将冬枣销售的触角深入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县以上城市。惠民县大年陈乡围绕苹果、蜜桃两大主导产品,把产品销售扩大到北京、广东、上海、福建等省市,销售量达到8000多吨。政府还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拉动作用,带动特色林果业发展。滨州裕华集团公司就是滨城区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大型“龙头”之一,该公司立足于“公司+科技+基地+农户+市场”这一模式,不断加大对冬枣等特色林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。
该公司先后投资数亿元建设了现代化的冬枣保鲜贮藏库,年贮藏保鲜能力达到了2万吨,并开发出了冬枣汁、冬枣醋等冬枣下游产品。冬枣生产基地被认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、中国出口冬枣生产示范基地。公司生产的“雁来红”冬枣除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外,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
本文关键词:特色,林果,产业,扛起,山东,滨州,新农村,新,熊猫体育
本文来源:熊猫体育-www.tuguiaviajera.com